-
机器翻译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核心任务,其技术演进始终围绕 “更贴近人类翻译能力” 展开:从早期依赖规则与统计的传统方法,到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神经机器翻译(NMT)通过深度学习实现语境理解与语义映射的突破,再到大型语言模型(LLMs)崛起后,凭借泛化预训练与提示工程,在零样本、少样本场景下实现翻译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 如今 GPT-4.1、DeepSeek 等主流 LLM 已能初步模拟人类译者的策略多样性与跨任务适配性,显著超越传统 NMT 系统。不过,领域仍面临关键瓶颈:单一 LLM 的直接生成模式未能复现人类译者 “草稿生成→语义优化→迭代评估→补充外部知识” 的多阶段认知流程,导致复杂文本(如专业术语密集的金融文本、文化负载的习语)翻译质量受限;同时,近年兴起的多智能体翻译框架虽尝试拆解复杂任务,但普遍忽略认知翻译研究(CTS)的核心洞见(如人类译者的语境认知、动态策略调整),仅能实现简单任务分工而非认知模拟,且评估维度碎片化、与人类判断一致性低。该研究正是针对这些痛点,提出以 CTS 为理论支撑的多智能体框架,通过构建模拟人类认知的智能体协作体系与双阶段工作流,在 FLORES-200、WMT24 等基准数据集上实现 state-of-the-art 性能,为机器翻译 “认知化、可解释化” 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
机器翻译任务正从 “机械转换” 向 “深度理解” 演进,自由翻译(Free Translation) 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核心需求。与逐字对应的直译不同,自由翻译要求模型精准捕捉源文本的语义内涵、文化语境与表达风格,在目标语言中实现 “既达意又传神” 的效果。其典型场景包括 文学翻译、文化负载文本、风格化翻译 等。而另一方面,深度推理 LLM(如 OpenAI o1、DeepSeek-R1)在数学推理、代码生成等复杂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而自由翻译本质上是 语言理解→文化适配→风格重构 的推理过程,与这类模型的能力特性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如何激活深度推理 LLM 的翻译潜力,成为机器翻译领域的前沿课题。
-
当下的 LLM 训练主要围绕几种算法展开,包括预训练 / 继续预训练、监督微调(SFT)和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微调(RLHF,如 PPO/DPO)。这些算法通过分阶段优化,逐步提升模型的通用性、任务适配性和人类偏好对齐能力。
-
在当今人工智能领域,“预训练 - 微调” 已经成为大模型落地的核心范式 —— 就像先让一个人读完从小学到大学的通识课程(预训练),再根据他要从事的职业(下游任务)进行针对性培训(微调)。从 BERT、GPT 到 LLaMA、ChatGLM,几乎所有主流大模型都依赖这一模式:通过海量无标注数据完成预训练,掌握语言理解、逻辑推理等通用能力;再用少量标注的下游任务数据微调,让模型适配具体场景(如情感分析、医疗问诊、法律文书生成)。然而,传统的 “全参数微调”(Full-Parameter Fine-Tuning)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不仅拉高了大模型的使用门槛,更成为制约其在垂直领域普及的关键瓶颈。而 LoRA(Low-Rank Adaptation,低秩适配)技术的出现,就像为大模型微调装上了 “高效引擎”,其核心创新是利用 “预训练模型权重更新的低秩特性”,通过低秩矩阵分解替代全量权重更新,用 “四两拨千斤” 的思路解决了全参微调的核心痛点,彻底改变了大模型的应用生态。
-
LLMs 凭借大规模参数可编码海量知识, 在各类任务中表现优异, 但存在两大核心局限: 1. 知识固化与更新困难, 参数化知识无法实时跟进世界变化, 且针对特定领域的知识不足, 通过后训练更新知识的成本极高; 2. 知识溯源和可解释性差, LLM 生成内容的知识来源不明, 无法追溯具体文本片段, 不利于需要可信度验证的场景. 为解决上述问题, 检索增强语言模型 (RALMs) 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而 RAPTOR (Recursive Abstractive Processing for Tree-Organized Retrieval)是一种基于递归树结构的检索增强框架, 其核心贡献在于用 “递归聚类 - 摘要 - 树结构” 重构了长文本的检索范式,从 “单粒度短块检索” 升级为 “多尺度语义检索”,解决了传统 RALMs 无法整合长文档语篇结构的技术难点.
-
Gemini 是谷歌开发的多模态大模型系列,自 2023 年 12 月发布以来,已迭代至 2.5 版本,包含 Gemini 2.5 Pro、Flash、Flash-Lite、Live 等细分型号,覆盖从云端到移动端的全场景需求. 作为谷歌的旗舰模型家族, Gemini 在多个 NLP 任务上表现优异, 在文学内容创作上更是展示出了出类拔萃的性能. 而近期, 谷歌开放开发者用户对 Gemini 的微调接口, 使得我们作为下游研究/应用的开发者, 得以使用私有数据对 Gemini 进行定制化调优.
-
西班牙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其语言根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伊比利亚半岛的通俗拉丁语,后因卡斯蒂利亚王国的政治影响力扩大,当地的卡斯蒂利亚方言逐渐规范化,成为现代西班牙语的基础;作为全球使用人口超 5 亿的主要语言,它不仅是西班牙本土的官方语言,还广泛通行于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等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国家(巴西等少数国家除外),此外在赤道几内亚、美国西南部 (南加州, 美墨边境) 及加勒比部分地区也有大量使用者,亦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从与法语、英语的渊源来看,它与法语同属罗曼语族,二者均直接衍生自拉丁语,共享名词阴阳性、动词变位等核心语法特征及众多同源词汇(如西班牙语 “casa”、法语 “maison” 均源自拉丁语 “casa”,意为 “房子”);与英语则存在双向词汇交流,英语从西班牙语借入 “taco”“siesta” 等词,西班牙语也吸收 “internet”“marketing” 等英语词汇,且二者在历史上均受日耳曼语系语言的少量影响(如英语受盎格鲁 - 撒克逊语影响更深,西班牙语则受西哥特语影响较浅). 以下是我初学西班牙语的第一篇博客, 主要讨论西班牙语字母与发音基础:
-
现有提示词模板多采用 “定义 - 渲染” 的一次性流程,模板结构(如角色、指令、约束)一旦定义,便形成固定框架。在需要动态调整提示逻辑的场景中(例如多轮对话中根据模型反馈逐步强化指令、或在复杂任务中分阶段解锁新要求),开发者往往需要重新定义整个模板或手动拼接字符串,难以实现 “模块化增量修改”. 例如,在一个知识问答任务中,若首轮提示未获取足够信息,需要追加 “请补充 XX 领域细节” 的指令,现有模板无法仅对 “INSTRUCTION” 部分进行增量更新,而需重新渲染包含新增指令的完整提示,既冗余又易出错. 而 Prompt4Py 是一个专为 Python 设计的程序化提示模板工具,旨在简化与大语言模型(LLM)交互时的提示工程流程。该项目通过提供结构化的模板定义方式,允许开发者以编程方式配置提示的角色、目标、指令、约束、上下文等核心要素,并支持动态变量替换与格式化输出,从而高效生成规范、一致的提示文本.
-
强化学习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 是机器学习的核心分支之一,核心逻辑是代理(Agent)在环境(Environment)中通过 “经验积累” 学习最优行为策略:代理通过执行动作与环境交互,环境会反馈 “奖励”(正向反馈,如达成目标)或 “惩罚”(负向反馈,如失败),代理则以 “最大化累积奖励” 为目标,不断调整行为,最终学会在特定场景下的最优决策方式. 它与监督学习(依赖标注数据)、无监督学习(挖掘数据内在规律)的核心区别在于:无预设 “正确答案”,仅通过环境反馈的 “奖励信号” 动态学习,更贴近人类 / 动物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 为了实现 RL, 我选择了两个 SDK: Gymnasium 和 Stable Baselines3. Gymnasium 是一款开源 Python 库,主要用于强化学习环境的开发与算法性能对比。它的核心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提供一套标准的 RL 环境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实现代理与环境之间的通信交互;二是提供一组符合该 API 规范的标准环境集合. 而 Stable Baselines3(SB3)是基于 PyTorch 开发的一套可靠的强化学习算法实现集合, 其实现了 A2C DDPG TRPO PPO DQN 等经典算法, 可开箱即用并用于代理 RL 训练. 结合 Gymnasium 实现 RL 环境定义, 并结合 Stable Baselines3 的预定义算法, 我们可以实现深度强化学习的训练与评测.
-
(Transformer) Decoder-Only 架构作为现今的主流因果语言模型架构, 其通过自回归的方式生成文本, 其中的每一步生成都是在从分词表大小的概率分布中采样下一 Token, 而如何采样下一 Token 则依赖 “解码策略” (Decoding Strategy), 不同的解码策略会显著影响生成序列的质量 多样性 以及连贯性, 因此选择合适而正确的解码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 4 种常见的解码策略 (Top-K, Top-P, Temperature, Beam Search) 的算法原理.
-
字节跳动 Seed 团队针对文本翻译面临的复杂语言现象 (如俚语, 习语, 谚语, 网络用语等) 处理难题, 以及开源与闭源模型性能鸿沟、数据与训练效率矛盾三大核心问题,提出 7B 参数多语言翻译 LLM 家族 Seed-X。Seed 团队发现, 单语数据的质量与多样性、平行数据的多轮优化、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推理能力(CoT)是提升多语言翻译性能的关键;而自动评估指标(如 BLEURT)与人类判断存在偏差,所以需结合人类偏好与无参考对偶奖励(DuPO)评估翻译质量;多平行数据易导致模型过拟合,盲目扩大语言方向反而损害泛化能力。为了解决现有问题, Seed-X 提出了 4 个创新方法论: 包括 1. 设计 “通用→多语言主导→仅平行语料” 三阶段预训练,结合 6 万亿 token 高质量单语数据与迭代优化的双语数据,夯实多语言基础; 2. 将 Chain-of-Thought(CoT)推理融入翻译 SFT,让模型掌握复杂语言现象的语义解析与文化适配逻辑; 3. 提出人类偏好 + DuPO 对偶奖励的 RL 策略,解决翻译质量评估主观性问题; 4. 首次实现 7B 参数开源模型在自动与人类评估中比肩 GPT-4o、Gemini-2.5 等闭源超大规模模型,为开源翻译模型建立更高性能基线.
-
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的 DPP 偏差 (Demo’s Position in Prompt bias) 表明: 在提示词中嵌入的示例(demos)其位置会显著影响大语言模型的生成性能与稳定性。具体而言,当示例在提示词中的位置(如位于系统提示或用户提示的开头、结尾)发生变化时,模型的准确率可能出现高达 20% 的波动,近半数的预测结果甚至会发生翻转,而这种影响并非由示例内容本身导致,纯粹源于位置差异,这一现象即被称为 DPP 偏差。这一发现揭示了大语言模型在上下文学习过程中对示例位置的敏感性,为提示词工程的优化提供了全新方向,即需将示例位置纳入提示词设计的核心考量因素,而非仅关注示例内容、顺序等传统要素。
-
自 2017 年 Transformer 提出以来,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模型已成为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语音识别等领域的核心架构。其成功被广泛归因于自注意力对长距离依赖的建模能力,但学界对其内在工作机制的理解仍不充分。该 Paper 聚焦一个关键问题:纯自注意力网络(仅堆叠自注意力层,移除跳跃连接和 MLP)的表达能力为何会随深度急剧下降? 这一问题的本质是探索自注意力机制的 “归纳偏置”—— 即 Transformer 模型在没有外部约束(如跳跃连接、MLP)时,天然倾向于学习何种模式。此前相关研究多关注单个自注意力矩阵的秩特性或优化问题,而本文首次系统性分析了 “深层纯自注意力网络的输出是否会退化”,并试图解释:为何完整的 Transformer(含跳跃连接和 MLP)能避免这种退化?
-
Transformer 架构凭借其强大的注意力机制 (Attention)[1],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格局。与依赖序列顺序处理的 RNN 或受限于局部感受野的 CNN 不同,自注意力机制让模型能动态捕捉序列中任意位置的依赖关系,同时支持高效并行计算。本文将秉持 “从零开始” 的实践理念,逐步拆解 Transformer Encoder 的核心组件 —— 从自注意力机制的数学原理与代码实现,到位置编码(如 RoPE)如何注入序列位置信息,再到前馈神经网络的特征变换逻辑,最终手把手构建一个可运行的 Transformer Encoder,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架构的底层逻辑与工程实现细节.
-
缓存的本质是用有限空间存储高频访问的数据,减少对低速存储 (如磁盘、数据库) 或计算 (如自注意力$QK$投影计算) 的依赖. 但缓存空间有限,当新数据需要加入时,必须淘汰部分旧数据, 这就涉及缓存淘汰策略. 而 LRU (Least Recently Used) 缓存算法的核心是优先淘汰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通过高效管理缓存空间,确保常用数据留存,提升系统性能。它在操作系统、数据库、Web 服务等场景中应用广泛,其巧妙之处在于平衡了缓存命中率与操作效率. LRU 的设计是基于一个假设: 时间局部性原理, 该假设认为, 如果一个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未来被访问的概率更高。反之,长期未被访问的数据,未来被用到的可能性低,优先淘汰.
-
随着自然语言生成(NLG)模型的普及,系统地评估机器生成文本的质量变得日益重要。近期研究引入了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评估器,它们作为无参考指标发挥作用,展现出熟练处理新任务的能力。然而,这些模型通常依赖单代理方法,我们认为这对其性能造成了固有的限制。这是因为 LLM 代理的响应中存在偏见,包括对特定文本结构或内容的偏好。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们提出了 DEBATE —— 一个基于多代理评分系统的 NLG 评估框架,该系统融入了 “魔鬼代言人” 的概念。在这个框架中,一个代理被赋予批评其他代理论点的任务,这有可能解决 LLM 代理回答中的偏见问题。DEBATE 在两个 NLG 元评估基准(SummEval 和 TopicalChat)上显著优于以往的最先进方法。我们还发现,代理之间辩论的充分性以及代理的角色特征会影响评估器的性能.
-
自动文本生成的早期研究长期聚焦于相对较短的文本单元. 不论是机器翻译中的句子、问答系统中的答案,还是早期故事生成中的简短段落,其核心挑战主要围绕局部流畅性、语法正确性和语义准确性。然而,当生成目标从五句话或一两个段落 扩展到数千词的短篇小说时,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文本长度的增加,一系列新的、更高层次的挑战浮出水面,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全局连贯性: 一个由数千词构成的故事不再仅仅局限于每个句子或每个段落的流畅, 更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局部单元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这包括一个贯穿全文的主线, 角色人设的内在逻辑, 世界观的一致性等, 如何让生成式模型在数千个时间步 (token) 跨度上保持对高级叙事结构的记忆和遵循, 这成为了当前 NLP 领域的重要难题…
-
在机器学习和概率统计学中,$logit$ 是一个与概率、逻辑回归密切相关的概念,其核心是将概率值映射到实数域,以便进行线性建模和数学运算. 在深度学习语境中, $logit$ 则通常指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 $logit$ 也称为对数几率, 是对二分类概率的一种变换, 用于将取值范围为 $[0, 1]$ 的概率 $p$ 映射到 $(- \infty, + \infty)$ 的实数域.